這幾日,有關“外來詞過度使用傷害漢語純潔性”的說法甚囂塵上,更指長此以往,“漢語不再是單獨能夠表情達意的語言體系,只懂漢語不懂英語的人看不懂寫不了,只懂英語不懂漢語的人同樣看不懂寫不了”。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、著名文學評論家樊星直指這種說法是“杞人憂天”。常年與青年學子打交道的他說:“實際上,哪怕不懂英語的人,都無師自通使用WiFi了,何必要用更複雜的中文說法呢?”(4月28日中國新聞網)
  過分強調漢語純潔性的漢語潔癖要不得,杞人憂天的心理也確實不對。但是以類似WiFi這樣的例子來反駁“漢語純潔性”,我卻不以為然。誠然,土豪、大媽進入了牛津詞典,“不作死就不會死”進入了美國的在線俚語詞典,可人家至少翻譯成“tuhao”、“dama”、“No zuo no die”了,可我們的WiFi還是WiFi,連個中國坎肩兒都沒披。依我看,杞人憂天固然不對,但還是給WiFi們披個中國坎肩兒吧。
  不同語言的並存,是文化發展的需要。在這個並存的過程中,翻譯顯得無比重要。因為翻譯可以把甲種語言中某個新興詞翻譯成乙種語言,從而使乙種語言能夠豐富發展,反之亦然。2004年,國際翻譯家聯盟把當年國際翻譯日的主題定為:“翻譯,多語並存和文化多元化的基石。”這種並存,我更願意理解為互相補充式的並存,融合式的並存,而不是互相混雜的並存。賀麟先生曾經這樣說過:“翻譯的意義與價值,在於‘華化西學’,使西洋學問中國化,灌輸文化上的新血液,使西學成為國學之一部分。”所以,外來語言被漢語同化了、融合了,這算是漢語的發展和進步。漢語中可口可樂這樣的詞語固然少見,但至少克隆、拷貝、因特網這樣的詞彙還是穿著個中國坎肩兒的。而如果漢語沒有同化人家,甚至被人家給“俘虜”了,那就談不上進步了。你看漢語交流里到處都是WiFi,這算什麼?
  WiFi式的東西,是純粹的“西學”、“西洋學問”,可是我們沒有讓它成為“國學”,而是維持了它的“原汁原味”。WiFi式的英語單詞在漢語使用中能夠暢通無阻、大面積流行,並非是這個單詞多麼討人喜歡,也不是我們漢語多麼寬容豁達,而是目前的翻譯人員跟進的腳步太慢,沒有為WiFi找到一個合適的漢語詞彙代替它。說白了,這是現今漢語落後的表現,是翻譯人員束手無策的表現。如果WiFi這個概念剛剛出爐,我們的科技翻譯人員或者文學翻譯人員就緊跟著推出一個詞彙的話,會有今天的WiFi大行其道嗎?怕是很難。等人家單詞都流行了,再提純潔性的問題,是很有“事後諸葛亮”的味道。
  但是,亡羊補牢,為時未晚,如果今後再有新概念出現,我們能快速適時的跟進、以完美的漢語代替,給他們披個中國坎肩兒,那漢語會因此而豐富得多。“哪怕不懂英語的人,都無師自通使用WiFi了,何必要用更複雜的中文說法呢?”這說法不錯,可今後類似於WiFi的詞彙會越來越多,難道我們還是這樣“中西結合”下去?記得魯迅《阿Q正傳》里的假洋鬼子是習慣於這樣說話的,“我總是說:洪哥!我們動手罷!他卻總說道No!——這是洋話,你們不懂的。”今天,還這樣,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?
  幾百年前,來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大都有一個中國名字,有的還很有味道。比如利瑪竇號西泰,亞當·沙爾叫湯若望,費迪南特叫南懷仁,這些名字比中國人還中國人。在我看來,他們起這樣的名字,除了便於融入中國社會外,應該還有對中華文化的欣賞。假如能到今天的中國,看到WiFi式的東西在流行,他們會做何感想呢?面對漢語,杞人憂天的心態的確要不得,可今後還是給WiFi們披個坎肩兒吧,否則非但是WiFi們,就連我們的漢語會都打冷戰的。
  文/薑伯靜  (原標題:還是給WiFi們披個坎肩兒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74slrh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